为进一步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更好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10月11日下午,苏州市政协在苏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挂牌苏州市医疗卫生类第一个委员工作室--“张力元委员工作室”,苏州市政协副主席周晓敏为工作室揭牌。

张力元表示,将在委员工作室这一“新平台”下,收集社情民意、加强委员间沟通交流的同时,也将把委员工作室与“布拉格”治疗相结合,造福更多肿瘤患者。
苏州市政协委员张力元介绍
张力元,苏大附二院肿瘤放射治疗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曾是苏州最年轻的主任医师,在临床放射性损伤的防治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造福肿瘤放射治疗患者;他还用心做好传帮带,培养国之良医,立志将国内外学习到的先进肿瘤治疗技术及理念造福更多病患。

1、牢记使命不断创新技术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雄奇壮观的哈尼梯田闻名于世。1978年,张力元出生在当地一个对教育极为重视的家庭。父母的悉心培养造就了张力元向上向善的品质,在求学的道路上,他一直孜孜以求,从山沟沟走到了世界医学的顶级殿堂。
1996年,张力元考入苏州医学院(现苏州大学医学院)放射医学专业。入学时,张力元默默为自己定下一条座右铭:成功非侥幸,勤奋是无敌。毕业时张力元以优秀本科毕业生的身份成功留校,入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
2006年,张力元硕士毕业后进入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进修肿瘤放射治疗学。2012年,他拿到苏州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张力元作为苏州大学“东吴名医”重点培养人才及苏州市姑苏卫生重点人才,被公派到美国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MGH)做博士后研究。在美国访学期间,他广泛接触访问学者和学生、爱国华人华侨,成为他们身边最贴心的朋友,不仅悉心答疑解惑医学问题,还不忘广泛宣传国内医学发展和国家发展大势。
留学带给他的,不单是视野的开阔、学业的进步,还有极大的自信。在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学习期间,张力元发现往日遥不可及的医学“大腕”们,在平时工作中也是普通人。这些大牌教授让张力元感觉到,“我有信心通过努力取得同样成就,造福病患”。与此同时,张力元对“创新”二字也有了新的理解与体会。“创新是国外科技先进的根本所在,归国以后,我要始终践行创新发展的理念。” 正是秉持这个信念,张力元一直坚持将病患的感受放在首位。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2020 ASCO)上发布的原创“布拉格研究”就是这种创新精神的实践成果。“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作为救死扶伤的医师,张力元学无余力,尽其所能,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创新,只愿不负梦想,且把利剑破长空。

早在张力元担任住院医生时就发现,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皮肤及黏膜损伤。大多数医生都认为这种损伤只是 “皮毛损伤”且多数可自愈,因此临床放疗中往往忽略了这种放射损伤的处理。张力元却坚持认为对病人的救治应该以微创或无创为己任。为此,他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他获得2项相关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成功进行科技转化,开发出系列产品上市,后被列入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造福成千上万肿瘤放射治疗患者。

张力元担任主治医生的期间,曾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修肿瘤放射治疗学。当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正在开展一项新技术——胃癌的术后辅助放疗,而当时苏州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就是胃癌,因此张力元下定决心一定要掌握此项技术。
进修结束后次年,张力元获得了苏州市社会发展项目支持,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胃癌术后辅助放化疗的临床研究,逐渐形成特色优势医疗技术,成为国内胃癌术后辅助放化疗知名的治疗中心。该项技术后被江苏省卫健委授予江苏省医学新技术二等奖。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尽管国家卫计委/卫健委的胃癌治疗规范都强调放射治疗的重要性,然而国内多数医疗机构都未能有效开展此项治疗。张力元经过潜心钻研,在国内最著名的医疗学术期刊《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了“中国胃癌术后辅助放疗的科学性与必要性”一文,同时在SCI收录期刊《Translation Cancer Research》也发表了 “The Necessity of Adjuvant Radio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in China”一文,极大推动了我国胃癌的综合治疗,提高了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由于上述突出的事迹表现,《中国卫生画报》曾以《精准放疗照亮癌症患者康复之路——记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青年医生张力元》为题进行了专访报道。
张力元是一位不断寻求突破与创新的医生,尽管其开展的胃癌综合治疗取得了一些创新与突破,他也看到了患者在生存获益的同时也付出生活质量的代价。放化疗作为经典的肿瘤治疗手段,对肿瘤治疗的价值毋容置疑。但是放化疗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细胞毒治疗,治疗的靶向性特异性较差,在控制肿瘤的同时,必然使得机体正常组织损伤,尤其对于晚期肿瘤患者,很多化疗虽然可以提高一定的生存期,然而大多数患者在临终前往往承受巨大的身心痛苦。为此,张力元的研究方向又瞄准了晚期肿瘤的微创化治疗。
善于隐藏、不让免疫细胞发现的肿瘤是“冷肿瘤”,此时免疫治疗药物往往也无法发挥作用。但放射线可产生“特洛伊效应”,像木马打入城堡内部发动攻击,彻底瓦解肿瘤细胞的防御,使“冷肿瘤”转化成“热肿瘤”,激活全身抗肿瘤免疫反应,此外进一步辅以细胞因子刺激,可进一步放大机体免疫效应。张力元教授团队巧妙地在肿瘤PD-1单抗免疫治疗期间,采用精准放疗技术进行免疫治疗的放射增敏,同时辅以GM-CSF治疗,进而增强了免疫治疗的抗癌效果,并扩大了免疫治疗的抗癌谱。布拉格模式治疗的病人中,入组患者都是多线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患者,常规化疗方法往往人财两空。但是,经过布拉格模式治疗,58%的患者得到了有效的疾病控制,没有发生明显的严重毒副反应,在业界创造了“布拉格奇迹”。
“如果说精准放疗是点火器,那么PD-1抗体就相当于是汽油,而刺激因子就是助燃剂,这三个放在一起就能‘点燃’肿瘤,一举歼灭。”张力元教授这样形象地阐述“布拉格研究”的原理。基于上述研究的成功,张力元教授获得了苏州市政府的支持,成立了苏州市肿瘤放射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并领衔成立江苏省免疫学会放射与免疫专业委员会。该学术组织现有江苏省55个肿瘤治疗机构参加,极大推动了晚期肿瘤患者的微创治疗发展。
2、尽心尽责诠释医者仁心
张力元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工作。“刚开始,我还只是住院医师,年轻医生都得值夜班。我记得最频繁的一个月要值11个夜班,平均两三天就一次。”除了医院的工作,张力元还得利用点滴时间研究自己的专科方向,因此空闲时间很少。为了能在专业上有所拓展,张力元牺牲了许多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在工作的15年中,仅仅回过老家4次,还是抽平时诊疗空闲期回去。老人们常盼我能多回家看看,可我一走,找我看病的病人怎么办?”想起远在云南80岁的老父亲与70岁的老母亲,张力元摘下眼镜,眼睛湿润了。凭借自身刻苦钻研、尽心尽责为病人服务,以及出色的学术成绩,在2015年9月份晋升为苏州市最年轻的主任医师,也是最年轻的“苏州市重点医学人才”。
2008年,患者仇某某怀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了张力元:“张医生,救救我,我不想下辈子在轮椅上度过。”仇某某被诊断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虽经开刀切除,但并未做放疗,肿瘤很快在腿部复发。“当时她的主治医生建议她截肢保全生命,但她不想放弃,经多方打听找到了我。”刚开始,张力元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但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以放疗、化疗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奇迹出现了,两三个月后,肿瘤完全消失。这些年,她每次来我们医院复诊,看到她健健康康的样子,我别提有多自豪了。”

礼赞生命保护神
—苏大附二院放疗科张力元主任
治病求医一年间,过往点滴萦心田。
早已欲语久无声,千言万语谢贵院。
可圈可点放疗科,诊疗峥嵘思绪牵。
深情难忘田主任,真心点赞张力元。
崇高医德处处显,生命为本人当先。
不是亲人胜亲人,老伴感受苦变甜。
笃诚笃厚一线连,为人秉性特突现。
医术高明挺拔尖,公众评价口碑鲜。
放疗化疗伽马刀,生物免疫齐效显。
脑乳肿瘤全缩小,奇勋圆了吾祈愿。
疗效得到好检验,张副主任领头衔。
礼赞生命保护神,医魂永驻迎明天…
这是已退休的首任苏州科技学院院长张世煌写给张力元的诗,其中饱含着对他的深深的感激之情。2014年,张世煌的夫人罹患乳腺癌脑转移,病情危重,家人非常焦急。经过张力元一年多精心的放化疗结合治疗,疗效显著,病情得到控制,患者目前恢复良好。
3、声驰千里不忘感恩之心
早在2014年初,上海一家大医院就曾积极与张力元联系,力邀他去上海工作。张力元思前顾后还是婉拒了:“我太太是苏州本地人,可爱的小女儿才8岁。我们安居乐业,生活轻松惬意。听说上海的生活压力更大,我不愿再添波澜。再者,我很懂得感激。我知道,今天拥有的一切机遇都是苏州为我提供的,如果没有来到这一平等包容、毫不排外、对少数民族发展尤其关注的城市,就没有我稳步前进的事业。所以,我要以所学专长回报苏州的老百姓,我的使命是救死扶伤。”
长期以来,张力元一直默默关注着生活在苏州的少数民族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民族文化的不同常常使这些从边疆走出来的同胞们难以适应新城市的生活。同为少数民族兄弟,张力元总是力所能及地开导他们,抚慰他们。他心中的民族融合不仅限于此。“民族团结就是要各民族兄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就像我,人们关注的是我医学上的成绩,而不是民族问题。”张力元说,他希望有更多的少数民族孩子在苏州闯出一片新天地。
身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他指导培养研究生20名,其中9名学生已经毕业,这些学生分布在北京、南京、杭州及深圳等多家知名医院,为提升苏州医学的影响做出贡献。为表彰张力元教授在从医过程中扎根临床、聚焦科研,带领团队砥砺奋进,不断创新的精神,2018年,他被苏州市欧美同学会评选为“十佳创新先锋”,2019年,被苏州市文明办评为“苏州时代新人”,2020年,被江苏省委统战部评选为“江苏省留学生联谊会先进工作者”。2021年被评为苏州市优秀政协委员。
4、以民为本积极建言献策
作为苏州市政协委员,张力元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结合社会现状积极提出提案。
2020年,医学专科不断细化,肿瘤在多门诊进行治疗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张力元委员作为肿瘤放射治疗科医师,他建议建立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让患者得到高效治疗。他认为,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百姓多了解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益处,并设立社保专项基金解决多学科门诊预约时间长、费用相对比较高的问题,还要在医疗机构设立评估考核机制,让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落到实处。
2021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防控工作一刻不能松懈。在苏州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上,张力元委员说:“2020年以来,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与力量。”佩戴口罩是防疫最重要的一环。春运期间在人群密集的火车站,如果依然采用平时的人脸识别进站,将会增加疫情传播的风险。张力元委员在《关于降低春运期间苏州火车站进站人脸识别过程中新冠病毒传播风险的建议》的提案中建议,春运期间可考虑取消人脸识别入站的常规流程,“如操作上有难度,应加隔挡,划好‘一米线’,配备监督人员,保证识别者与后一位乘客有1米以上的距离,加强人脸识别区域的通风与消毒。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来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