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为都会,城廓以内,宅第骈阗,肩摩趾错,独东南隅,负郭临流,树木丛蔚,颇有半村半郭之趣。……地只数亩,而有纤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

                                                   ――钱大昕《网师园记》

    江南三月,草长莺飞。值此美好时节,3月29日下午,校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在学校党委统战部的支持下,二十余位联谊会会员在副会长杨旭辉带领下,前往网师园,在这春和景明的旖旎之地,举办“古典园林昆曲艺术赏析”活动。期间,首先由古代文学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杨旭辉老师讲解园林意境,引领大家一起品读园林,同时特邀苏州昆剧院昆曲表演艺术家翁育贤老师结合网师园景点,为大家表演昆曲经典曲目《牡丹亭・游园》以及《满床笏》选段。


    “网师园,在素以‘玲珑小巧’著称的苏州园林中是‘以少胜多’的典范”。杨旭辉开门见山地描绘了这座占地不足九亩的世外桃源的奇迹存在。同行会员有人便问道,“网师园何以名为此?” 杨老师释疑曰“网师”乃“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境。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其倦于谋财做官而渴望渔隐之乐,故造得此园,乐享清静。园名也几经沧桑变更,从“渔隐园”到 “网师小筑”,后更名“网师园”。


    网师园格局为东宅西园,从南到北共有三进,分别为工字厅、万卷堂、撷秀楼。东小天井砖刻为“锁云”,西小天井则为“锄月”,承载着陶渊明《归田园居》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意境,透露着隐逸的情愫。“万卷堂”堂匾,原为园南宋时的旧名,尽显园之历史沧桑。此景此地,翁老师为大家即兴演唱了昆曲《满床笏》选段,唱做旖旎,不愠不火,娓娓道来,在婉转悠扬之中凸显了人物萧氏鲜明的个性。一曲作罢意犹未尽,众人在淡淡的回味之余,来到“撷秀楼”,因昔日登楼可远眺城郊秀色,故有“撷秀”题额。万卷堂北门上的砖雕“松竹承茂”映入眼帘,含有家族兴旺发达,兄弟相亲和睦之意。


    “一厅一堂一楼”属于网师园住宅区的厅堂,严整方正地排列在中轴线上。过楼即达主宅之后的“梯云小院”,传统意义上的后花园。杨旭辉老师介绍道,网师园的布置以精巧雅致闻名,即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网师园的隐居情结可谓源远流长。溪涧东南水湾上置“引静桥”为苏州园林最小石桥,牡丹图案象征富贵,“寿”字铺地寓意长寿。在此美妙的景致意境中,翁育贤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牡丹亭・游园》的精彩表演。昆曲与园林意境完美结合,随着悠扬的唱腔在耳边回响,思绪仿佛穿越回到了那个时代,跌宕又起伏,曲终人未散。

    “庭前隙地数弓,昔之芍药圃也”。杨旭辉老师随后引领大家来到位于庭院之北,筑有芍药花坛的殿春�。庭院门额“潭西渔隐”,渔隐为始建园主史正志的花圃。门背面砖额“真意”,取之晋陶渊明《饮酒》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处观景足能领略网师园湖山真意之妙趣。两位来自苏州欣和曲社的昆曲爱好者为大家带来了即兴表演白居易《白云泉》和《牡丹亭・惊梦》。大家细细品鉴这娓娓动听的演绎,体会到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情境。

    活动接近尾声之际,大家仍觉意犹未尽。网师园的静谧典雅让众人流连忘返。大家感慨若无古代造园家的“匠心”独运,何克臻此!参与赏析活动的会员纷纷表示,这样的艺术赏析活动不仅促进了会员之间的感情,加强了联谊会凝聚力,同时也增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会员潜移默化的熏陶,这可谓是一次既放松身心又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联谊交流。至此,“古典园林昆曲艺术赏析”活动在会员们依依不舍的回味中圆满结束。


    注:主讲者杨旭辉副教授,系苏州大学首届“五四青年奖”获得者,曾多次获得苏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现为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古典文学的城市书写》课程的主讲人,并获“2016年度MOOC教学先锋奖”。杨旭辉在对诗词等传统文学作品的讲解过程中,融入对中国主要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历史和文化的探寻,深入发掘城市的文化精神及其传承脉络。

    翁育贤现为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国家二级演员。2007年拜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王芳为师,主演过《长生殿・絮阁・惊变》《牡丹亭・游园・惊梦》《断桥》《养子》等昆曲,曾获得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表演奖,2009年,荣获“江苏省戏剧奖・红梅奖”大赛金奖。

                                                   党委统战部
                                                   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