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有一片30亩的草莓园,是林亚萍6年来的创业心血。从扬州大学毕业后,她便来到这里,并有了一个崭新的称谓――新型职业农民。别看她个子不高,可干起活来一点不含糊。从种植、技术指导到销售、送货,她一个人一肩挑。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吴磊提出了“关于大力培育苏州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像林亚萍这样的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有什么区别?他们如何种地、成效几何,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困难?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职业农民能种好地吗?

  出生于淮安金湖的林亚萍,2001年至2008年就读于扬州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2008年8月,林亚萍作为相城区虞河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引进的第一位硕士,走进了新埂村担任虞河蔬菜基地技术员。可是一身的书卷气,多少让村民投来质疑的目光。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林亚萍挽起长发,卷起裤腿,一头钻进了田间地头。除草、播种、浇水,老农民做的事,她照单全收。喷药、驱虫、插枝,她亮出的最新、最前端的技术,让身后的质疑声渐渐消失了。

  科班出身的林亚萍,越来越多专业知识派上了用场。2009年8月,林亚萍向村里租赁了15亩土地,自主创建“大学生创业园――草莓基地”,培育脱毒草莓。相比于普通草莓品种,新技术更加避免苗株带病种植、少用药,种出来的草莓更加绿色生态。

  巧合的是,那年底,林亚萍怀孕了,可她顾不上休息安胎,挺着大肚子,每天泡在大棚里,精心照料每一株果子。由于首次尝试,又没找对销路,2010年6月,结束了一季草莓的种植,林亚萍却亏了近5万元,这相当于搭上了她一年半的工资。

  “当时兜里没钱了,的确有想放弃,不过静下心来想想,吃了苦头有了教训,第二年再种,就有经验了。”2010年9月,林亚萍刚出月子,就召集了工人,进行新一轮草莓种植,这次她调整了步调,在脱毒草莓基础上,融入水旱轮作的生态新技术。

  放心不下草莓园,两三个月后,林亚萍提前结束了产假,匆匆回到了基地。“草莓与水稻轮作有助于提高土地产出,还能保持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林亚萍解释说,从经济效益上讲,每亩地还增加了2000多元的水稻收益。

  记者了解到,像林亚萍一样,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已完成持有“涉农中专及以上学历证书、农业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农民培训合格证书持证”的农民93792名,占全市农业从业人员基数的36.7%,在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报告中,居全省首位。

  这些新农民不仅仅是拿个证书,与传统农民的区别是:他们以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为职业,一年四季都在为种地忙活;他们不仅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对种地酸甜苦辣的体会也更深。

  职业农民有啥烦恼事?

  收入较高的职业农民,生活让人艳羡。不过,他们也有着新的烦恼。农业风险大是第一件揪心事。

  记者采访时注意到,许多职业农民都种植了不同种类的果蔬。由于市场和信息的不对称,他们都遇见过“丰产”不“丰收”的现象。苏州绿色科技农业有限公司计冬表示,由于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太大,去年不少种植枇杷的职业农民,等出售时不仅没挣着钱,反倒还亏了许多。

  此外,资金“瓶颈”也让人犯难。计冬告诉记者,流转土地、建造温室大棚、购买种子秧苗等,都需要巨大开支。“许多人本想着把土地抵押出去,贷些款,扩大些规模,但金融机构不认。”

  除了资金的烦恼,职业农民还非常希望得到生产技术方面的帮助和扶持。

  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的小罗在昆山流转土地300多亩,建成了果蔬生态园,主要发展塑料大棚种植和果树种植。这位科班出身的职业农民对技术的渴望非常迫切,“学校学的和现在干的大多不是一回事儿,我盼望能尽快找到懂经营、会技术的专业人才搭把手”。

  此外,根据市人大代表吴磊的调研,土地流转难度加大,部分村民举棋不定,导致职业农民创办的高效农业项目上不了规模;农村出现的用工难、工价高等问题,也是职业农民普遍面临的新烦恼。

  吴磊指出,目前,我市的粮田发包方式有镇负责发包的,也有村负责发包,发包体系不统一、不完善。一是大部分发包方式主要是以价格为衡量标准,二是农田承包期较短,特别是种粮的农田一般仅为一年,不利于耕地的有效利用。

  “在短短一年的承包期内,农药、化肥、雇工投入多少农民都得精打细算。另一方面,一些承包土地分散、田块高低落差大,承包户管理成本也随之大增,使农民收益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本地农民承包积极性。”吴磊说。

  培育职业农民要迈多少坎?

  在苏州,职业农民已经发挥了很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如何在培育职业农民的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对于职业农民的培育,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但与传统农民不同的是,职业农民的角色更多的是投资者、经营者、决策者。帮助职业农民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对各级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苏州市提出以“四个百万亩”产业布局为导向,以优先选择本地青年培育为重点,以培养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主线,以开展涉农类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为主要形式,强化政策引导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重点培育与整体提升统筹考虑,体制完善与机制创新相互配套,加快培养一支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苏州市农委副主任马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苏州将力争每年培育本地户籍农业院校毕业生300名以上,吸引各类有志从事农业的中青年200名以上,培训现有农业从业人员1000名以上。到2020年,基本建成一支与苏州现代农业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层次分明、年龄结构合理、技能领先实用、从业领域明晰”的高素质现代生产经营和社会服务队伍。

  此外,马刚表示,苏州还将出台配套政策,强化政策引导:

  一是教育资助。本地户籍优秀初高中毕业生在涉农专业高等院校学习期间,政府给予全额学费资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给予一定的在校学习生活补贴。对参加涉农类继续教育、具备专业水准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社会服务的各类人员,政府给予一次性学费补贴。对直接从事现代农业的各种对象免费享有政府提供的职业教育、实用技术技能培训。

  二是创业扶持。积极试行在现代农业园区设立创业园、科技孵化基地,为大学毕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创业支持。鼓励现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吸纳大学毕业生务农就业,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对自主创业达到一定规模,且建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经营主体的大学毕业的新型职业农民,享受政府现有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返乡务农自主创业,创业初期,政府每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补贴期限暂定五年。

  三是社会保险。建立健全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以单位或灵活就业方式参加社会保险,且缴纳满一年的大学毕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政府每年分别给予相应的定额补贴,补贴实行“先缴后补”,补贴期限暂定为五年。健全返乡务农大学毕业生人事代理管理制度,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住房公积金制度。

  四是其他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技术职称评定可参照市(区)、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同等标准执行。优先推荐、录用新型职业农民到各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就业创业。

                                                  (转自姑苏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