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点下雨,但风不大,快过年啦。我们还是按传统、照计划去看望苏大八十岁以上的归侨、侨眷吧!”苏大侨联副主席张志琳在电话里通知了组里的成员。
2013年12月18日下午1点钟,大家冒着寒风,撑着雨伞,到南校区集中。我们怀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喜讯,带着校党委统战部、苏大侨联及沈振亚主席的祝福,顶风冒雨,走街窜巷,开始了今天的走访日程。
走访第一位是侨眷、肺科专家、年近九秩的周康德教授,他也是原苏医侨联的主席。听到我们的敲门声,周老师很快开了门。周老师身体康健,笑容满面、精神矍铄,他十分高兴地告诉我们:“再过一年我就是九十岁啦!”我们说:“从外表看来,您一点不像快九十高寿的人。”因为我们知道,周老师将近九十年的人生旅程中,多次患过重大的疾病,曾动过多次大的手术,曾经卧床休养多时,如今他完全恢复了各种活动,有时还要下楼走走,愉快健康地享受着天伦之乐、颐养天年。张志琳医师说:“周老师的特点是性格开朗,常带笑容,坦然地对待多种疾病的折磨,这是他的长寿之道。”
我校数学系的归侨吴茂庆教授是我们走访的第二位老同志。吴老师桌上的电脑还开着,“吴老师您在上网?”,“没有事,上网看看。”“您平时做些什么?”“我的事情多啦,除了家务,还要到系里讲讲计算机课,或者指导研究生。”吴老师一身便装,轻松自如,站在我们的面前,滔滔不绝的讲述他15岁就从日本回国,求学及工作的一些往事。“吴老师您为什么不坐呢?”有人说。吴老师说:“我习惯了,喜欢站着,平时我还常要骑上自行车到常熟、吴江去玩呢,来回3个多小时,一点也不累,平时在家中还有运动项目。”看着年逾古稀的吴老师,腰背挺拔,思路敏捷,精神抖擞,我们真是羡慕不已。吴老师还告诉我们,不仅他本人从年轻时就投入祖国的怀抱,为国家奉献几十年;而今他的独生子继承他的传统,也在国家重要部门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了祖国的建设事业。
访问第三位是原苏医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吕去癖教授和他的夫人物理系朱木兰教授。吕老师除腿脚不利索外,没有什么大病,鹤发童颜,目光炯炯,谈笑风生。他告诉我们,他家两个女儿都在美国工作,事业上很有成就,而且很孝顺父母,每天都要打电话或通过视频向他们问候,两位老教授为此很自豪。每年访问吕老师,他总是要把他父亲吕凤子先生的画册展示给我们。吕凤子先生(1886-1959)名浚,字凤子,画名夙先生,江苏丹阳人,清末秀才,江南才子。1909年毕业于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工科,是我国自行培养的第一批高级美术师资。1931年,凤先生的杰作《庐山云》曾获法国巴黎博览会中国画一等奖。1942年12月-1943年1月,凤先生的画作《四阿罗汉》深刻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广大民众的所思所想,获全国美术展览会一等奖。1953-1954年,曾任江苏师范学院图画制作系主任、教授。吕凤子先生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艺术大家,被“央视”赞誉为美术教育大师,是我国美术发展史上重要的艺术家、理论家、美术教育家。凤先生归去后,家中所藏及凤先生本人的书画作品、印章等全部捐给了苏州博物馆。吕去癖老师是吕凤子先生的最小的儿子,吕老师非常敬佩他父亲,十分热爱他父亲,亲切地称呼他父亲为凤先生。他曾自己出资铸造了吕凤子先生半身铜像(现在苏州大学博物馆),以便更好地弘扬凤先生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凤先生获奖作品“庐山云” 吕凤子先生自画像
从吕去癖老师家出来,我们驱车赶到我校本部,看望侨眷、苏大侨联原主席程战铭教授,这时已是下午4点多钟。程老师说他在系里开会,要我们在公体楼前等他,不到10分钟,他骑着自行车赶来,十分高兴地和我们见面。程战铭老师神采奕奕、健步如飞,就像刚从运动场上下来一样。退休后,还关心着老年体育的事,一心扑在体育教育事业上,数十年如一日。
这时,雨下大了,风也紧了。张志琳医师还要驱车赶到附二院去看望侨眷、九十一岁的钱铭辉教授、八十多岁的孙�安老师等。看着程战铭老师披着雨衣,骑着自行车的背影,想起周康德老师的由衷高兴的笑脸,吴茂庆老师的挺拔活跃的身材,吕去癖老师侃侃而谈的自信,这一切都浮现在我们眼前、萦绕在我们耳边,真像那些音响不同的音符,组成了一部丰富生动、感人肺腑的交响乐章,紧紧地扣拨着我们的心弦……

三中全会传喜讯,全面改革暖人心;
年届九秩开口笑,绿茵场上常见影;
父子齐心同报国,代代相传孝子情;
侨界夕阳无限好,寒风细雨也温馨。
明天、后天、下周我们的走访、探望和慰问还在继续………
(苏大侨联 顾振纶撰稿)